編saying:
11月2日晚,126-1期文匯講堂《中日回暖:七年來的人心所向》舉辦。此篇分享現場15個提問中的第二部分,涉及社會、文化、軟實力。鏈接中的第一部分涉及政治、安全、經濟領域。主講嘉賓上海日本學會會長吳寄南、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助理胡繼平解答。
日本出現女天皇的可能性較小
復旦大一包蘊穎:我聽聞,日本皇室特別是皇太子德仁,有意為了女兒敬宮愛子未來當上女天皇支持一些修憲活動,安倍會否會借機利用皇室力量?
胡繼平:你所說的皇位繼承問題和修改憲法應該不是一回事。日本規定皇位繼承規則的是《皇室典范》,不是憲法。《皇室典范》規定,只有皇族的男性皇嗣才有皇統、皇位的繼承權,還規定了皇位繼承的順序。天皇家自太子德仁的弟弟、秋筱宮文仁親王1965年出生以后很久沒有再添男丁,雖然文仁可以在德仁之后繼承皇位,但下一代就沒有人可以繼承了。在這種情況下,本世紀初日本開始討論修改《皇室典范》允許女性繼承皇位,這種輿論在2005年時達到高潮。但文仁親王2006年生下男孩,就是悠仁,緩解了對皇位后繼無人的焦慮,之后修改《皇室典范》的聲音也逐漸平息下來。日本是比較保守的社會,出現女天皇恐怕比較難。
日企參與第三方市場積極性高,但中國也要有風險意識
投資機構吳懷民:我本人從事英國歐洲地區的投資,從接觸中,感覺英國非常希望借著“一帶一路”政策重返前殖民地。日本參與合作,首先是商業上的目的,我們應該怎么在商業上互惠互利時提防中一些圈套?
吳寄南:在第三方市場合作問題上,日方積極性比中方高一些。隨著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順利進展,日本企業覺得自己晚了一步,很著急。有些企業已經悄悄行動起來了。據透露,哈薩克斯坦的大型煉油廠項目,第一期是日本投資的;從2006年起由中國接盤,第三期則是日本商社與中方企業合作推進;另外,三菱商社在塔吉克斯坦有水泥廠廠項目,也是和中國一起合作的;日本最大的物流企業“日本運通”利用中歐班列組織海陸聯運,原來是包車廂,現在把整輛列車包下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之前已經有成功案例了。從現在的趨勢來看,第三方市場合作勢頭看好。
要注意的是,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建立的許多工業園區已初具規模。日本企業進去后會不會破壞原來的產業格局?中企原來同當地政府達成的協議或者企業之間的供應鏈會不會發生問題?存在多大程度上的風險評估?這些都是需要未雨綢繆,作好預案的。因為是企業對企業,政府不宜過多干預。事實上,第三方市場合作也是還有風險的。比如,前一段時間泰國希望把曼谷周圍三個機場用高速鐵路連起來,希望中日兩國能接下來。但是,在交涉中發現泰國的條件比較苛刻,投資回收的可能性比較低。所以,第三方市場合作不僅需要中日雙方加強溝通,還要與第三方深入磋商。。
從現階段來看,日本對第三方市場合作的積極性比較高。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會有較大發展。今后遇到的風險主要是是商業上的,政府不宜過度干預。讓中日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解決這些問題。
日本的養老、體檢人群已經聚焦到中國
中國非公醫療協會運營負責人姬華奎:10月26日中日首屆第三方合作論壇簽訂了52個協議,其中有中國非公醫療協會和日本簽訂醫療框架合作協議,除了日本資金和技術,他們還有哪些優勢?
胡繼平:據我對醫療領域的有限的一點了解,日本的醫療技術和水平肯定比中國要先進一些。可以作為佐證的是,現在日本一些公司,其中有華人開的公司,專門組織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中國人去日本體檢、治病。而且,日本為拉動經濟發展,除基礎設施出口外,還鼓勵醫療業走出去,擴大海外市場。當然,中國方面也有優勢,就是龐大的人口資源,對于醫療業擴大藥品市場、積累臨床經驗非常有吸引力。據說,日本醫生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病人少、臨床經驗不夠。另外,日本人口的老齡化走在中國的前面,在老人醫療護理方面積累的豐富的經驗,也可以作為中國的參考,雙方也可以展開這方面的合作。
日本3000億日元對華援助對中國開放初期的基建功不可沒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趙方家:日本對華援助(ODA),中日雙方認知不同,您覺得應該怎樣理解,會有怎樣的趨向?
吳寄南:日本的對華ODA不能跟戰爭賠款劃等號。1972年,當時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到北京探路,周總理明確表示中國不要賠償。我了解作出這一判斷的理由是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靠自力更生解決自己的問。此外,周總理在內部講過,蔣介石放棄了對日索賠,共產黨肚量應該更大一些。而且,對華戰爭賠款的負擔最終會加到日本老百姓頭上,不利于中日長期友好。竹入帶回來的口信是當時促使田中訪華很重要的一個動因。日本朝野普遍中國是寬宏大量,抱著感恩之心,也有右派認為日本上當了,在道德上永遠低中國一頭,不如賠款爽氣。日本的對華援助,雖然從日方出發點來說多少有點要補償中國放棄戰爭賠款的動機,但事實上并不能和戰爭賠款劃等號。
日本對華ODA從1979年大平首相訪華以后開始實施,共三萬億日元,分三個部分,有償資金援助、無償資金援助、技術援助。有償資金援助就是日元貸款,2008年奧運會前夕已經全部結束。最后,剩下一些技術援助和無償援助,這次安倍訪華期間,同中方說明了日本決定終止全部對華ODA項目。今后中日雙方不是你援助我,我援助你,而是雙方聯合起來援助第三國。
日本的對華ODA特別是日元貸款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發揮了很大作用。當時中國基本建設的40%來自日元貸款,包括港口、鐵路、發電站等等。上海就有兩個大項目,寶鋼用了1000億日元,浦東機場用了400億日元,第六人民醫院用的是無償資金援助。ODA給中國不僅是資金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在軟件領域給了中國很多幫助,譬如,如何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如何監控工程進展、如何管理大型項目,等等,對我們后來自己搞大型項目起了很大輔導功能。這次安倍訪華期間,習主席對日方的ODA也表示了感謝。
現在中國可以說已經從受援國階段“畢業”了,中國已成為對外援助大國,將來可以和日本一起對亞洲、非洲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日本ODA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前天我和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一位主任研究員討論這個問題,就談到將來在“一帶一路”等第三方市場合作中,中國可以借鑒日本ODA的經驗和做法。
“文化立國、動漫外交”是日本文化輸出的長處,值得學習
日本食品經銷商張詩卉:日本民眾對中國不認同,是否不太認同中國文化,如果中國就加強對日本進行中國文化宣傳,是否會有所改善?而日本是否刻意在對中國進行文化軟實力輸出?
吳寄南: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研究,如何發揮文化這個載體平臺的作用。中國古典文化,如《三國志》《論語》等在日本影響很深,日本中學生必修的國學實際上就是學的漢學、詩詞。問題是在當代的流行文化的交流中,有些不平衡:日本輸出的較多,我們輸送的較少。日本的口號非常明確:文化立國、動漫外交,甚至任命機器貓“哆啦A夢”擔任“動漫文化大使”。中國最近開始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了。典型的事例是,舞劇《朱鹮》到日本演出比較成功。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值得自豪的,也是最有能力拿到世界上去展示、去比拼的。但是國人目前還比較忽視,這是事實。我相信,今后會慢慢得到重視,用文化的紐帶打動日本國民的心弦,縮短兩國人民距離。
日本新年號要從中國古籍中找,不了解的是當代中國
胡繼平:這是社會問題。談到文化,其實很多日本人,特別是年紀大的日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并不少,有的甚至到了膜拜的地步。日本歷史上的“元號”基本上都取自中國的古代經典,也就是“四書五經”。明年將更換新的年號,取代現在使用的“平成”,此前的議論說有可能從中國經典以外去找,但最終確定仍然要出自中國經典。相比之下,日本社會普通民眾對現代中國的了解明顯不夠,比如對中國現在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國民生活狀態等了解比較少,甚至存在很多的誤解。這些可以通過長期不懈的人員交流、文化交流去彌補和改善,比如吸引更多日本國民來中國觀光旅游,向日本介紹更多反映現代中國社會的電視劇等,讓日本人更多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
中日年輕人彼此都在喜愛或認識對方長處
東華大學學生劉天:老一輩人對日本印象特別差,我們這一代人不論對日本潮流服飾還是對家電、零食接受度特別高,特別是漫畫二次元,這會不會影響這一代年輕人的思想和文化并產生忘了歷史的威脅?
吳寄南:今天剛剛看了一份日本貿易振興會的調查,它對中國“80后”“90后”“00后”有很深入的分析:80后有2.2億人,90后有1.9億,00后有1.5億。他們對流行文化了解遠遠超過“60后”“50后”,存在代際差異。日本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強調要抓住中國人的心首先要抓年輕人的心。
中日民調中,中方樣本中間年輕人比例比較高,得出的結果是日本好感度比較高,日本則相反,樣本中五六十歲的比例偏高,對中國的好感度比較低。其實,日本的年輕人對中國的態度比較友善,尤其是對“北上廣”,他們覺得非常時尚、非常先進,信息非常發達,很多東西超過日本,比如支付寶、共享單車等。如果日方調查中,這部分的樣本和中方差不多,調查結果日方對中國的好感度也會有比較高的提升,不會像現在差距這么大。
習主席在2015年中日交流中講到要鼓勵兩國各界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踴躍投身中日友好事業。加強青少年交流是非常重要。這次安倍訪華期間,兩國政府決定在今后五年里,安排3萬中日青年交流,這是個很好的項目,如果能夠完全實施,從青年人開始融化兩國國民心中的“冰”,真正做到“兩之交在民相親”。
低經濟增長、高失業率、千萬學費,讓日本青年人較沮喪
上海海事大學學生高梓艦:前一段時間看到報道,日本年輕人在自己出租屋自殺,隔了十多天尸體腐爛了才被人發現,這反映出日本人與人之間關系太過冷漠,十多天沒有人聯系他。是否可以得出現在日本社會階層固化比較嚴重,導致年輕人機會很少,、自信心不足的印象?這現象背后存在怎樣的社會動因?中國是否會有這樣的趨勢?
吳寄南: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尖銳。日本年輕人與其他國家的同齡人相比對前途比較悲觀。因為他們從懂事開始,日本經濟一直比較低迷,處于小數點增長,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現象也很突出。現在日本勞動力隊伍的結構,非正規就業占30%以上,年輕人不可能像父輩一樣畢業后就到公司里做正式職工,終生雇傭,相反,他們現在是不斷地在各處打短工,或者由人才派遣公司派出去,經濟不好首先就被解雇,且收入只有正式職工的2/3甚至1/2,日本的年輕人看不到前途。這是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
日本社會階層的固化問題也存在。過去再窮的家庭出身,靠自己的努力也能進入名牌企業,有非常體面的工作。現在這個夢越來越遙遠了。因為日本教育競爭非常厲害,公立學校比私立學校多,而私立學校可以花錢請最好的老師教,教學質量比較高,高考錄取率比較高,但只有有錢人家才能有實力上各種補習班。日本醫科大學學生絕大多數是醫生家庭出生,因為學費太高,一年一千多萬,一般家庭負擔不起,階層固化的問題是社會大弊端。
中國有沒有這個情況?要警惕這個苗頭擴展。如今,不補課就進不了重點班,進不了一流大學的現象也在出現。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日本的教訓,我們應該引以為鑒。
日本將引進勞力移民或將加固階層固化
胡繼平:現在日本年輕人狀態比較差,和社會階層固化有一定關系,日本這些年經濟不景氣,社會缺乏活力,這是現狀。相比之下,中國社會的活力很足,雖然也出現了階層固化的一些苗頭,但對年輕人來說,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機會在中國依然很多。最近日本通過從外國引進勞工的法案,從側面也反映了社會老齡化和少子化嚴重、缺乏活力的現狀。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的需要,不得不從海外引進勞動力,但因為要顧忌國內民眾特別是保守派的反對聲音,不斷強調引進的“不是移民”。
日本抗擊美國貿易戰和中美貿易摩擦有同有異
上海海事大學學生張智超:當下中美關系比較復雜。美國曾經也對日本發動貿易戰,在二戰之后,特別是在廣場協議簽訂之后,一度令日本經濟陷入崩潰,最后日本還是通過自己的改革讓經濟實現騰飛。如今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對日本應對貿易戰的教訓或者是經驗是否有一些可以借鑒?
吳寄南:日本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先后同美國有七場大的貿易戰,日本都抗過來了。從開始的纖維、鋼鐵,到后來的汽車、半導體。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付出不少代價。尤其1985年廣場協議以后,日元驟然升值,導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不前。不過,日本在應對美國貿易攻勢中也有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鑒,譬如,它不是正面硬頂,而是暫時妥協、緩一緩,或想辦法迂回出擊,化解美國壓力,同時,又借助美國的外壓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這些做法可以借鑒。我們現在也是這么做的。
不同的是,日本在外交和安全上一邊倒地追隨美國。美國不光在日本駐軍,還從各方面嚴密控制著日本。中國是主權獨立國家,體量也大,比起日本來我們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也有更多籌碼來應對美國貿易戰。日本經驗可以借鑒,但是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復制日本的做法。
講座結束后,聽友有序上臺,收獲吳寄南簽名
最佳提問者吳懷民(左一)趙方家(右一)與嘉賓合影,獎品為吳寄南著作《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及講堂新書《大國厚土》
現場為新下載關注文匯App的聽友高晉豪(左一)和劉崢(右一),獎品為定制的“文匯靠墊”及《大棋局》一本
全場觀看吳寄南“小電影”介紹《日本右翼恨之入骨的中日關系“謀士”》
吳寄南做主講
作者:吳寄南、胡繼平、講堂聽友
編輯:周俊超
責編:李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